美国研究

高等教育论文_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从散乱到规范: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肇始(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一)美国“非升即走”制度诞生的背景

    1.高等教育学术系统遭受“近亲繁殖”的侵袭

    2.大学非终身教师学术环境恶化

    3.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对“非升即走”制度的调试与推广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非升即走”制度概述

    1.哈佛大学早期“非升即走”制度概述

    2.其他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概述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非升即走”制度的主要特征

二、从保护到遴选: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时期变革(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变革的背景

    1.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国家大幅缩减对大学经费投入

    2.科技革命催生的知识专业化渴求更多专业性教师

    3.大学非终身教师深陷“易走难升”的困局之中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具体变革表现

    1.延长签约最长期限

    2.启用终身合同形式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变革的主要特征

    1.“非升即走”衍生出人才筛选的功能

    2.评审制度更加依赖同行评议

    3.非终身教师试用和晋升周期延长

三、从争议到趋同: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当代发展(20世纪末-至今)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当代发展的背景

    1.教师角色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向企业家转变

    2.大学的社会职能要求教师加强公众服务

    3.教师被“冠”以大学公信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二)当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具体变革表现

    1.创收能力与社会服务成为“非升即走”的重要考察标准

    2.“非升即走”规定的最长试用年限被缩短

(三)当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

    1.“非升即走”制度的评价标准更具多元性

    2.研究型大学与予“非升即走”阶段教师更大考核压力

四、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演进特点及其动因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演进的轨迹与特点

    1.“非升即走”制度的规范程度:从软性规则到硬性要求

    2.“非升即走”制度的内核功能:从学术保护到制度工具

    3.“非升即走”制度的评价标准:从学术至上到多元评价

    4.“非升即走”制度的晋升路径:从终身教职到终身合同

    5.“非升即走”制度的考核频率:从短期低频到长期高频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1.“非升即走”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2.“非升即走”制度的历史性变迁

五、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演进对我国的启示

(一)设计丰富多元的“非升即走”教师评价标准

(二)重新审视“非升即走”制度所设置的合理试用期限

(三)规划多种“非升即走”教师晋升和离职的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发轫于美国大学的“非升即走”制度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学引进并实施“非升即走”制度,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论文详细梳理了美国“非升即走”制度的历史起源和演进路径,试图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些许借鉴。论文运用历史梳理的方式,基于制度的具体样态和特征,将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演进划分为三个时期——肇始时期、变革时期与稳定发展期,分别对制度各个时期的宏观背景进行阐释,并具体分析了制度不同时期的实际样态和实施成效。“非升即走”制度依赖美国独特的终身教职制度而生,大学与教师之间明确的劳动雇佣关系是其生长的条件之一;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旨在保护大学非终身教职教师职业生涯稳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改善美国大学内部严重的学术“近亲繁殖”问题。随着美国国家经济的紧缩以及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扩张,“非升即走”制度在变革时期演化出了人才筛选和学术激励的功能;知识专业化发展和大学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非升即走”制度在该时期得以保留的主要原因。美国现代大学受到创业思潮和学术资本的影响,更加注重维持大学与教师之间的劳工关系,“非升即走”制度在当代持续发展成大学为保护自己经济利益而必须实施的人事制度。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非升即走”制度在其衍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与终身教职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秉持着学术自由的理念保护学术人的职业安全,后期为满足学术资本和资源竞争的需求被大学看作不可缺少的人事制度之一。美国大学与教师之间特殊的劳资关系、以及美国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环境,都为“非升即走”制度的日益成熟提供了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美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最为明显的区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受国家指示——大学受宏观政策的调控,市场化表现并不明晰;不仅如此,我国大学教师尚处于体制内人员,与美国大学畅行的终身教职制度截然不同。在国别差异之下,我国大学实施“非升即走”制度时不仅要悉心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成熟的制度安排,更应当认真审视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多元化“非升即走”阶段教师的评价标准,合理化其试用期限,全面规划其职业发展方向,时刻预防制度迁移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丛排异反应。